日前,笔者从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智能+学院”获悉,目前我国的工业互联网标识注册量已经突破35亿,共有超过1600家企业接入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已上线运行的二级节点达到了55个,覆盖增材制造、航天装备、建筑材料、食品、集装箱、网络安全、装备制造、线缆、材料、工业配件、供应链、船舶制造、定制家居等25个行业,以及综合行业。
前不久,工信部组织开展了标识解析体系发展情况摸底调查,在累计收到的700多份调查问卷(覆盖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中,呈现出以下四大特点:
一.超过一半(61.16%)的企业应用了标识;
二.产品溯源是目前最典型的工业互联网应用;
三.绝大部分企业是自定义编码方案,Ecode、GS1、Handle与OID几种编码方案的使用率都未超过9%;
四.企业对于标识的使用还比较基础,标识解析系统尚未大规模建设。
整体而言,从调查结果来看,标识技术在工业应用中广泛存在,但当前主要停留在信息获取的浅应用,端与云的互操作带来的深度创新应用还有待发展,急需构建规模化的、稳定的标识解析系统作为发展工业互联网的重要网络基础设施。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工业互联网与物联网研究所副总工程师罗松认为:“工业中标识技术的关键目标是解决数据共享共用问题。企业使用私有标识无法跨企业读取,上下游企业使用不同的标识,会导致标识维护成本提高,在上下游企业信息对接过程中出现系统互联的N2问题。”
众所周知,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类似于互联网领域的域名解析系统(DNS),是全球工业互联网有序运行的核心基础设施。通过标识编码,能够唯一识别机器、产品等物理资源和数据、算法等虚拟资源的身份;通过解析系统,能够根据标识编码查询目标对象网络位置或者相关信息的系统装置,对机器和物品进行唯一性的定位和信息查询。
由此可见,统一的标识体系是解决数据共享共用问题的关键路径。罗松指出:“企业在一定程度上会有信息或数据的泄漏的担忧,标识体系不改变数据,标识编码关联的数据由企业自行定义,标识的作用是通过标识找到数据。”
在标识解析体系建设总体工作部署中,节点是基础,应用是目的,技术是保障。
节点:构建“统一管理、互联互通、安全可靠”的标识解析体系网络基础设施,广泛覆盖并提供稳定服务;
应用:通过二级节点建设为抓手,推动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集成创新应用,培育标识解析产业生态;
技术:加快核心技术研究与标准研究。
罗松在“智能+学院”最后总结道:“标识解析体系是促进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的粘合剂。标识技术在工业中应用广泛存在,但当前主要停留在信息获取的浅应用,端与云的互操作带来的深度创新应用还有待发展,急需构建规模化的、稳定的标识解析系统作为发展工业互联网的重要网络基础设施。”
截至目前,国家五大顶级节点已全部完成上线试运行。同时,今年将正式启动灾备中心建设工作。二级节点上线试运营数量已经达到55个,建设需求日益增加,覆盖行业范围持续加大,基本奠定了工业互联网应用基础。